你一定像我一樣,有過這樣的情況:
考試的時候,告訴自己打起精神專注答題,反而發(fā)揮失常。
面試前、演講前,告訴自己集中精神不能出丑,結(jié)果搞成車禍現(xiàn)場。
刻意專注?打起精神?這其實是不對的。
經(jīng)過磕碰與反思,我終于發(fā)現(xiàn)“提升專注力”這個說法本身就是錯的。
把專注理解為一種力,給人以用力就能專注的錯覺,是這種說法的病灶。
刻意專注以致失敗的例子尤其高發(fā)于考試和比賽中。
乒乓名將王皓以天才的球技橫掃國際乒壇,向乒乓球員*高榮譽——世界杯、奧運會、世乒賽大滿貫發(fā)起進攻。
世界杯和世乒賽的**被他輕易拿到,然而在奧運會中,王皓連續(xù)三次痛失**。*后一次失去**的時候,王皓的神志都恍惚了——從沒有人像他被寄予如此厚望,卻也從沒有人像他如此悲情。
刻意專注的誤區(qū),也存在于日常生活。
當一個人下班或者放學之后,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,即使強迫自己學習、充電,也學不進去,反而有悖于用腦衛(wèi)生。
強打精神,*后只會傷害到自己——大腦跟肌肉,還是不一樣的。
那么身為學生到底該怎么做?
我認為,不應(yīng)“在學習的時候提升專注力”,而要“在專注力強的時候抓緊學習”。就像拼圖一樣,把*重要的工作鑲嵌進*合適的時間段。
人的專注力在**中本來就是曲線流動的過程,往往白天的專注力強于夜晚,工作前的專注力高于工作后。
高考上下午各一場,晚上不考,也有這個考慮在里面。只不過有些同學慣于熬夜,身體節(jié)律就被顛倒了,甚*有人調(diào)侃:“如果高考放在晚上考,我可以多考十分。”衡中嚴禁熬夜,想來很符合規(guī)律。
所以我極為忌諱的事情,就是在清晨做重復(fù)性、低效性的工作,或者瀏覽雜亂無用的信息。如果浪費時間等于慢性自殺,那么浪費早晨的光陰無疑自殺得更徹底。
如何讓自己**中有更多的專注時間,從我自身出發(fā)給學弟學妹們總結(jié)三條經(jīng)驗:
三件事:①起床②清醒③專注
先說起床。頭天晚上晚睡,**天難免晚起。所以別熬夜。我高中三年,從省1000名開外,一路拼到省第2,**都沒有熬夜。真努力就別熬夜,熬夜是懶惰的證明。(博士生和企業(yè)員工被迫熬夜不在此列...默默同情比心)
**兩天失眠導(dǎo)致晚睡,目測不會影響次日狀態(tài),不要長期熬夜就好。
再說清醒。早晨一定要見到陽光。早晨沒有接觸陽光,人難以完全清醒。我每天早晨起床先穿好衣服出門曬一會兒太陽,不到十分鐘,就會神清氣爽。這是由于陽光刺激大腦合成血清素,血清素調(diào)節(jié)我們的清醒度。
早晨要適度運動。所謂適度,就是把身體活動開,微微氣喘就可以了,千萬不要運動過度,否則過度勞累反而影響狀態(tài)。
*后說專注。早晨千萬不可以接觸雜亂信息,包括知乎在內(nèi),微博段子抖音快手今日頭條....通通不要看。因為接受雜亂無章的碎片信息會讓你頭腦混亂,毀掉一整天的狀態(tài)。
我上午一般不碰手機,也很少有人上午聯(lián)系到我。
早晨應(yīng)該立即投入到緊張、有序、邏輯化、體系化的工作中,并將專注的狀態(tài)盡可能延續(xù)。
很多名作家都有上午寫作的習慣,毛姆上午寫作,下午逛街看書,晚上會客;海明威上午站著寫作,下午和晚上就讀書、做采訪;
村上春樹從早晨一直寫到下午,獨自悶在屋里,有時狀態(tài)連貫甚*不吃午飯,自稱“罐頭工作法”;
巴爾扎克*特殊,晚8點*12點睡覺,半夜12點起床一直寫到中午12點,這樣就把**的開始與巴黎*安靜的時段結(jié)合在一起了。
我在巡講中接觸到許多**的企業(yè)家,他們往往也是*擅長利用上午的時間來處理重要的事務(wù),而且喬布斯傳記里也提到:喬布斯4點起床,一直專注于工作,絕不受任何打擾。因此古今中外的精英們都懂得利用好早晨才是利用好**的關(guān)鍵。
早晨一定要吃早飯,這個不用多說了。我一般早晨吃飯團和荷包蛋,喝白粥。
三件事:①飲食②午休③運動
先說飲食。不要吃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,不要吃太快吃太飽。碳水化合物、多油鹽食物,都會讓你血糖飛速上升,昏昏欲睡。午餐吃些雞肉、蔬菜之類的*好不過。
再說午休。適量午休很重要,我一般睡20到40分鐘,小憩之后,精神飽滿。出外巡講的時候,就在車里瞇一會兒,在學校上課的時候,就在桌子上趴一會兒。
我在衡中時候午休*充分,因為衡中強制每個學生中午躺一小時,不許說話不許學習?,F(xiàn)在在北大,中午1點就開始上課,個人認為很不科學。下午1點的課我能不選就不選,要是必須上,我就帶個小抱枕過去。
*后說說運動。個人感覺下午是體力*充沛的時候,此時跑步健身半小時,能夠增加氧氣吸入量,提高多巴胺、去甲腎上腺素、血清素等腦內(nèi)物質(zhì)的濃度,對清醒頭腦提升效率很有幫助。
沒有場地健身的話,爬樓梯也行。大聲唱歌也有類似的效果。我在宿舍裝了門上單杠,下午做些引體向上,很能調(diào)整狀態(tài)。
三件事:①冥想②間歇③總結(jié)
首先是冥想。吃過晚飯,進入黃昏。經(jīng)過**的勞累誰都難免松懈。此時很重要的是“冥想”。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每次舟車勞頓回到家中,都是冥想十五分鐘,然后伏案工作。
這里的冥想并不一定要像禪宗那樣蓮花坐,其實更像是“閉目養(yǎng)神”,眼觀鼻鼻觀心,去除雜念,收攝心神,從而提升效率與專注度。
再說間歇。晚上腦力體力都難以飽滿,所以做事情要講求間歇,“番茄工作法”是不錯的選擇,每25分鐘休息5分鐘,現(xiàn)在也有app作輔助了。不過還是要注意,不能死板地遵守番茄工作法。有些事情不是25分鐘就能完成的,偏偏又很重要不能打斷,所以必須適度延長時間。比如我寫文章,一次就是兩三小時,不敢中斷,否則邏輯框架就會不完整。
*后是總結(jié)??偨Y(jié)可以寫成日記,可以畫成表格,總結(jié)你**所做的事,寫幾句評價。不要太復(fù)雜,盡可能簡潔。
總結(jié)*好睡前做。
睡前半小時內(nèi)不要劇烈運動,不要做高強度腦力勞動(比如做數(shù)學題)。
這樣,就會有**而充實的**。把這樣的**又**堅持下去,就必將走向**。
我在衡中三年,做了十幾萬道題,卷子摞起來兩米多高;在北大,一邊任職學生會監(jiān)察部副部長,另一邊在任華版文化官方巡講師,全國做了400余場公益巡講,寫了100多篇文章...都是依靠時間管理的法則。
用規(guī)律的作息和合理的任務(wù)分配來保證專注總時長,然后在精神專注的每一分鐘都好好學習提升自己。
不是讓學習的每一分鐘都專注,而是在專注的每一分鐘抓緊學習。
管理好自己,你才能更強大。與君共勉!
所以網(wǎng)上那些說我們不睡覺的都是騙人的!不要聽信學霸都是不用休息的謠言,按照自身情況調(diào)整自己的作息時間即可!
而合理的休息就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,讓你在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的同時,也能快速掌握知識。